当前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艺术资讯
艺术资讯ART NEWS
艺术资讯

14位杜尚奖艺术家共探行进的力量,“中法文化之春”如期开幕

来源:cafa 最后更新:2018-12-31 13:36:40 作者:CAFA ART INFO 浏览:843次

“中法文化之春”:搭建交流之桥

2019年是中法建交五十五周年,第十四届“中法文化之春(Festival Croisements)”的序幕于4月26日正式拉开。演员赵薇、著名艺术家徐冰和著名音乐人高晓松三位共同担任宣传大使,70多场戏剧、展览、音乐、电影等丰富的活动将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于中国35座城市中展开。作为前哨大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在红砖美术馆同期举办。此外,法国政府也在开幕之际为红砖美术馆创始人、馆长闫士杰颁发了“法兰西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以表彰他在中法文化合作以及推动国际文化传播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法国欧洲与外交部部长让-伊夫•勒德里昂(Jean-Yves Le Drian)、法国前总理让-皮埃尔•拉法兰(Jean-Pierre Raffarin)、法国驻华大使黎想(Jean-Maurice Ripert)、法国驻华使馆文化参赞罗文哲(Robert Lacombe)、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主席吉尔•福奇(Gilles Fuchs)以及众多文化艺术界人士莅临了开幕式现场。法国欧洲与外交部部长让-伊夫•勒德里昂在开幕致辞:“‘中法文化之春’十四年来已经成为法国在海外举办的最大文化节,不断为中法交流作出贡献。最近,习近平主席对法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双方又一次重申要继续加强文化交流的愿景。今天,我很高兴看到美术馆主办这个活动的开幕,无论是在中国的民间或是政府层面,法国现在已经被视为中国很重要的文化交流对象;在今年庆祝中法建交55周年之际,我对双方开展的深化交流感到非常高兴。法中关系因为交流而丰富,因为交流我们才能够深入了解彼此,更深入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

中法都是有着深厚文明历史的国度,文化艺术的交流上渊源颇深。如本次宣传大使之一、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艺术家徐冰在采访里,从个人角度谈到的两国间文化关系,“我和法国文化的关系,可能和每个人都差不多,首先是法国强大的文学对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再一个,作为艺术家,我们确实和法国文化艺术有特殊的关系。比如,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我们的老师的老师很多都是从法国留学回来的。法国的学院或者19世纪的绘画在我们的艺术教育中发挥着比较大的作用。”

同时,一年一度的文化节,跨起了隐形桥梁,一方面促成富有差异性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为我们反观中国现当代文化提供了的契机。徐冰教授表示,“中国以西方的当代艺术框架创作的当代艺术确实起步比较晚,所以我们确实既学习西方当代经验,也身处整体的全球当代意识中,还有我们自己的文化背景基因,这几样东西凑在一起就是要让我们有自己的、对当代艺术的判断,和我们应该去寻找的当代艺术创作的方向。当然,传媒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让所有艺术家在接受信息和知识这一方面变得更为平等,这也让晚于西方的中国当代艺术可以更快地与今天的世界同步。现在全球各个国家之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系,虽然各个艺术家分居各地,但是考虑和关注的问题都具有共通性。”

“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共探行进的力量

创造艺术的方式有多种,但作为独具慧眼的艺术家,关注的是无非是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作为本次“中法文化之春”的首个开幕大展,“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14位杜尚奖艺术家展”的策展人安娜贝尔•特内兹(Annabelle Ténèze)女士也呈现了一种全局观入手的态度,她谈到,“‘中法文化之春’的法语名有’交汇(croisements)’之意,中国和法国的相遇就是交汇,它也代表了一种国际的视野,‘杜尚奖’所选择的艺术家具有国际视野。用马查多的诗句作为展览名首先是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当中旅行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主题,其次是我们在生活的道路上实际上也是没有一种既成的道路,我们选择的方式决定了我们未来的路将是哪种样子。它也是对于这次展览参观路线的一种比喻,每一个观众在参观这个展览的时候都会有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感受。”

可以说,“杜尚奖”已逐渐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奖项之一,这与其将挖掘“创新性”著称的特点无法割舍。2000年,“马塞尔•杜尚奖”由法国国际艺术传播委员联合会(ADIAF)创立,二十年来,该奖项每年从法国或者居住在法国的艺术家中遴选出最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家,目前已有七十余人次的艺术家获得提名,为世界当代艺术界提供了多元的新生力量。这也是杜尚奖继2017年在红砖美术馆及广州时代美术馆举办的“高压”、2018年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的“融”之后的连续第三年在中国亮相。展览得到北京法国文化中心(Institut français de Pékin)的支持,由法国图卢兹阿巴托尔博物馆(les Abattoirs, Musée - Frac Occitanie Toulouse)首席策展人及馆长安娜贝尔•特内兹(Annabelle Ténèze)担纲策划,黛芬妮(Daphné Mallet)协助呈现。

展览的主题“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原是来自展览以西班牙诗人安东尼奥•马查多(Antonio Machado,1875-1939)的诗句。可以说,与行径相关的话题就如同道路的选择一样丰富灵活,而策展人安娜贝尔•特内兹的关注点落在“道路、位移、旅行、发现”等关键词之上。

展场大部分的作品拥有突出的实验性、互动性。这被视作切合主题“行径”的一种传达方式,通俗点讲,部分作品刻意保留了一种“进行中”的展览效果,留出了是予人思考的空间。要说一种完整的、好看的展览,即艺术家漂亮地说完了“全部的话”,也能够获得好评,起码有了视觉上的愉悦。但相比之下,或许这种“未完成”,将重心放在“探究”的过程上,呈现了创造的过程。因为对于艺术家来说,最重要的在于发觉问题、提供思考,而非一味地“做得漂亮”。

踏入红砖美术馆所见的第一件作品便昭示着一种实验的变化性和不可预知性。米歇尔•布拉吉(Michel Blazy)《奔跑的北京》(2019)在近期于北京制作,他征集了20多只二手多彩运动鞋,在鞋孔“种草”植物,这些植物仍旧在生长,置鞋货架围合出人造花园,穿梭间,引发人们开启对自然、生命与人之间的循环关系的多重思考。中间展厅另一件大型沉浸式装置是乌拉•冯•勃兰登堡(Ulla Von Brandenburg)的作品《二乘七之二》,在场感格外突出。七组彩色帷幕组合营造出舞台感,映射出马戏团、剧院、庆典的意向,尽头影像中的一个声音隐隐约约串联起线索,引导人们寻觅辛波斯卡的《盐》“我敲敲石头的前门。是我,让我进来。我没有门…”观众在此穿梭、驻足、思考,不知不觉间浸入演员的角色。

此次展览最丰富的是影像作品,无论是觅路他乡还是回归故土,故事的摹本未曾限定,历险、跋涉、挑战的“行径”经由不同理解得到了各异的阐释,而核心问题依旧围绕人、身体、社会等问题展开,极具敏感性、特殊性。几组动态感十足的影像格外吸引观众,穆罕默德•布鲁伊萨(Mohamed Bourouissa)《赛马日》保持了他一贯的直率浑厚的创作风格,费城社区居民的驯马表演刺激惊险,紧张的节奏赚足了眼球,马群、比赛、黑人社区等角色承载了特殊的寓意。灵感于1735年的芭蕾舞剧的《殷勤的印第安人》也是同类作品,艺术家克莱芒•科吉托尔邀请兴起于90年代洛杉矶黑人贫民区的流行“狂派舞”舞者们进行表演,互搏、迂回的人物冲突与电影镜头的美感形成对峙,身体、社会、政治之间的交错关系经由个人导演的编排,展现了一种新鲜的解读模式。

安利•萨拉的影片《给我色彩》聚焦于阿尔巴尼亚首都地拉那都一场城市转型的变化,侧面衬托着人与政治、社会的主题。1997年这个历经了政府被推翻的国家遭受了大面积重创,影片以游览的方式记录了重塑后的城市,色彩耀眼斑斓,突显出团结的雄心;拉蒂法•艾霞克茜(Latifa Echakhch)的装置以蓝色复写纸贴满空间并侵染酒精,液体流向四周,纹理伴随嗅觉清晰可辨,从固有媒介的再处理导入对60年代欧美革命精神的记忆重思和隐晦怀念,作品的名称道明了一切:“每张蜡纸都是一场革命”。

说到“行进”,旅行是绕不过的话题,丝娜•席迪拉(Zineb Sedira)是钟爱“旅人”题材的突出代表,《中海》里,独自望海的男人、白色的栏杆、掀起的浪花、引擎的轰鸣穿插交织,滤镜般的碎片跳转展现了一次落入梦境的游离,出行、到达、反转、循环,真实夹杂着虚幻,一个声音仿佛试问:旅人何处有归途?席迪拉的作品从“旅途”取材,同时暗示其他议题,能够看出,破坏与失去、死亡与重生、轮回与命运是其聚焦的观念。另两件摄影作品也材海洋,《卡克辛海角1869》的灯塔被视为历史见证者,《爱人》中相依偎的两艘弃船“公墓”,诉说着陈旧与失去,席迪拉的作品展现了一种凝固的颗粒美感。

行进之途,充满未知和挑战,而沿途的所见之物积累成素材,经由艺术的处理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卡米耶•昂罗(Camille Henrot)借助机场信息屏,将“出发”城市修改为因战争、自然灾害消失的城市,“到达”城市则是过去六十年新出现的城市,日常物的嬗变引导一种认知突破,指向对于历史消解和文明变迁的人类存在的思考,也令人耳目一新。贝特朗•拉马什(Bertrand Lamarche)《漏斗舞台》与其类似,也采用了一种转换的手法,利用投影将微缩物件和灯光重构,虚拟出庞大的神秘隧道,制造了一种视觉游戏。

行路的主角是旅人,他们成为目击者、见证者,又通过艺术的手法向观众讲述故事。米尔恰•坎特尔(Mircea Cantor)的作品《鹰不捕蝇》记录了鹰与无人机搏斗的画面,引发有关“侵占、监控、互博”的思考;尼尔•贝鲁法(Neïl Beloufa)《布鲁纳•雷诺》通过镜头和车窗的融合,切换多变的场景片段,探讨图像读取模式和思考状态;雅图•巴拉达(Yto Barrada)《树木识别入门》讲述了其母亲参与1966年“非洲十字路口行动”的真实经历,个人视角与侧面叙事交织,几何图形伴随声音节奏,揭开一段往事;乔安娜•哈吉托马斯(Joana Hadjithomas)和哈利尔•乔雷吉(Khalil Joreige)善于挖掘掩藏秘密的历史,《总统相册》以折叠火箭图像的装置回溯了一段黎巴嫩太空计划的历史;《一张地毯…》阐述了黎巴嫩孤儿与太空竞赛计划之间的关联线,向观众揭露着鲜有人知的真实故事。

如同展览的标题,“沿着本没有的路行进”,从某个角度来说,艺术家们作为开拓者,面向的是无止尽的旅程,如若偏离人类面临的普遍问题、背弃真实的思考,那将失去方向。物质与精神的创新都是文明财富,每一步探索是通向未来的脚印,艺术的力量在行进中逐渐浮现,辗转之间一些线索暗藏在作品里等待发现,如策展人强调的:“每件作品本身就是一条道路”。

第十四届“中法文化之春(Festival Croisements)”将陆续推出众多活动,时间延续至7月6日。

下一篇深耕艺术 收获文创新天地
上一篇全国政协书画室讲座讲述油画发展历程
我要评论(0条评论)
电话:  邮箱:595685555@qq.com

京ICP备2020034771号-3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2342号

版权所有:天行书画  COPYRIGHT©2019 tianxing  shuhua . ALL RIGHT RESERVED.​